本帖最后由 张延伟 于 2025-3-16 10:20 编辑
乔龙山下守陵人(1800字) 张延伟
巍峨险峻的乔龙山与棋盘山南北对望,中间隔着碧波荡漾的龙头水库。乔龙山下有个规模不大的烈士陵园,守陵人席拴是长眠于此的6位革命烈士之一席国同的儿子。 席国同是禹县东张镇人,1942年携妻儿逃荒到陕甘边区并参加革命,后受组织委派回到家乡,协助延安抗大同学沈之在经济重镇东张成立中共禹北县委和禹北县抗日民主政府。沈之任禹密新独立团团长,席国同任张垌抗日区政府副区长,在当地开展轰轰烈烈的“倒地”运动,减租减息,动员青年参军参战,发展抗日武装。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宣布投降后,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对解放区的进攻,禹北县委党政干部和武装人员奉上级指示转移桐柏山区,席国同留守当地继续开展群众工作。当年10月,国民党保安团突袭东张,席国同及其他5名秘密党员不幸被捕并被杀害于扒村河畔。席国同临刑前振臂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身中9枪仍未断气,最后被保安团剖腹、摘心,壮烈牺牲。 当时8岁的席拴跟着母亲跑到邻居家躲避,保安团的“狗腿子”盘问母子俩的底细,邻居说是自家妹子带着外甥来走亲戚。机灵的席拴也就势拉着邻居的衣襟躲在他身后哭着说:“舅舅,我怕!”这才侥幸躲过一劫。 1973年清明节前,地方政府将席国同等6位烈士的遗骸重新收殓并集中安葬在乔龙山下,席拴主动请缨担任义务守陵人。他在参加集体劳动之余,为烈士墓培土,擦拭墓碑,拔除杂草,栽植松柏.......不几年工夫,陵园周边就变得郁郁葱葱起来。 一晃又10多年时间过去,已近古稀之年的退役少将沈之故地重游,寻觅当年在禹密新独立团并肩战斗过的战友。他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赴乔龙山祭奠烈士英灵,见到席拴倍感亲切,专门把席拴邀请至他下榻的县宾馆就餐,县委书记、县长亲自作陪。 席间,沈之了解到席拴有4个孙子,生活拮据,提出要带他其中一个孙子回京生活,结果被生性耿直的席拴当场谢绝:“谢谢沈叔美意。俺不想给您添麻烦,也不能落人话柄!” 沈之又当着县委书记、县长的面叮嘱席拴:“家里有什么困难,就找政府反映和解决。” 席拴说:“俺家里没啥困难。再说政府对俺烈属一直都很照顾。” 临分手前,沈之在宣纸上写下“高风峻节”四个大字,加盖印章后相赠。席拴欣然接受,拿回去贴在堂屋正中的土墙上。 大伙儿都说席拴是个不开窍的榆木疙瘩,人家做梦都想不到的好事,他可倒好,机会摆在眼前都不知道珍惜。就算不为自己着想,总得为孙子考虑考虑。人再硬气,拿张纸回来还能当饭吃?! 席拴听了笑笑:“鸡子生俩爪儿都知道刨食吃,何况是大活人?!俺不干埋汰俺爹和‘光荣烈属'名号的事!” 席拴说到做到,后来也从未因自家的事给政府添过什么麻烦,反倒因为沈之的关系能和县里、公社的官员说上话,没少出面张罗着给乡亲们帮忙。 计划生育最紧张那阵子,村里有人想生二胎的,扛着大肚子在外面东躲西藏,结果不小心暴露行踪,被圈在了公社计生办。亲属央到席拴这儿,他拽一绺半干儿红薯秧系住对襟黑袄,再把放羊鞭往腰里一别,直接找到公社书记:“这眼见着就要生了,赖好也是一条命,老话讲‘留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抬抬手就过去了。”公社书记搓搓手:“可这上头有规定......”“规定是死哩,人是活哩。回头等孩子生下来,多罚些款不妥了?!” 谁都知道,这老头儿其貌不扬却认得北京的将军,还和县委书记、县长在一个桌儿上吃过饭,公社领导也不好拂了他的面子,席拴前脚离开,后脚就找个理由把人给放了。 农历十月初一是民间传统的“寒衣节”,天阴沉沉的,寒气逼人。上午,席拴按当地习俗在烈士墓前一一摆上供品进行祭拜,下午从家里赶了几只羊上山,一边放羊一边巡山防火。 突然,耳畔传来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喊:“快来人啊,救命啊,有人掉水库里了!”席拴赶紧丢下他的羊群,循声就往山下跑。 水库北侧的堤岸依山就势自然形成,光滑陡峭。崖边站着两个孩子,正在手足无措地哭喊,水里有一个孩子正在挣扎。 席拴趴在崖上,用力把鞭稍甩向水里,本打算让落水的孩子抓住鞭子后再想办法,可那孩子只顾胡乱扑腾,根本不懂他的安排。眼看孩子的身子慢慢往下沉,席拴来不及多想便纵深跳了下去。他一只胳膊夹住孩子,用另一只胳膊划水朝着距水面最低的堤岸方向游。 席拴在水里拼尽全气向上推举着,两个孩子也弯腰向上拉着,总算把落水的孩子弄到了岸上。可是,等那俩孩子再回过头来看时,水面上只剩下了圈圈涟漪......此时,天上突然飘落下冰冷的雨滴,岸边留下三个恸哭的孩子和咩咩乱叫的羊群。 应乡亲们要求,席拴的遗体破例被安葬在了乔龙山烈士陵园,与他的父亲相伴。
通联:河南省禹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张延伟 电话:13569921466(微信同步) 邮编:461670
|